老姥爷的事迹,之前常听母亲说起,今天看到了昌乐县志,特粘贴记录。
传统中医药学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可谓是 一朵奇葩,它蕴含了中华各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 在其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诊疗方法、用药技术等, 几千年来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以及 广泛传播的鲜明特征。保护我国的传统医药,成为全社会和广 大传统医药传承人的重要责任。
在昌乐城北2公里现经济开发区处有一村庄,称东管庄, 已600余年。郄氏家族在此居住历二十六世。考郄氏族谱,名 医辈出,郄士让精内科及痘疹(《昌乐县续志》有载),郄作 钧精痘疹(碑碣有载),郄乐贤精内科及痘疹(《昌乐县续志》 有载),郄秋浦精内妇科(《昌乐县志》有载)。
郄秋浦,名澄然,字秋浦,号东皋,堂号泊静堂。山东省 著名中医,山东省中医协会理事。生于清光绪七年六月十七日寅时,卒于1972年11月13日,享年91岁。
郄秋浦自幼天资聪敏、勤奋好学。九岁入私塾学习,受家 庭的熏陶,16岁即开始习读医书。23岁考中晚清末科秀才。科 举停废,遂继承家学,跟随伯父郄乐贤专志学医,以“不为良 相,便为良医”自勉。27岁独立应诊,30岁即名闻乡里。
1923年,郄秋浦即在昌乐县城“广生堂”药店(故址在现 昌乐县城步行街南段附近)坐堂行医,医术日益提高,其处方 用药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有法规。十余年后,驰名医界。方 圆百余里求诊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疑难杂症应手而愈。1924 年,当地人民为表彰他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赠匾“国手 无双”悬挂于门楣。1934年,他参与编写县长王金岳主修的《昌 乐县续志》。1936年,全县中医三百六十多人汇集一堂应试, 他名列榜首。1956年,他调至昌潍地区人民医院,为中医科创 始人之一,并担任地区首届中医进修班《伤寒论》《金匮要略》 主讲,兼任山东省中医协会理事。1966年“文革”开始,蒙冤 迁回故里,身心备受摧残,但其精神不颓,不辞年迈,急病人 所急,济世活人,治愈患者无数。“文革”期间,他的一些案 头墨迹及收藏的古书字画,被焚于一旦。1972年11月含冤去世。 他的去世是中医界的一大损失。1980年给予平反昭雪。2006 年,后人及传人为其树碑立传,市县级领导亲自为其揭碑。
郄秋浦一生重视中医理论的学习,以中医经典著作《内经》 《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为基础。尤其对仲景之 书和《医宗金鉴》功夫最深,能全面领会,运用自如。郄秋浦 一生治学严谨,不论是五经、四书或医学经典,凡读过之书, 都能深明其意。又因其国学根基深厚,对《内经》《难经》等 几部经典著作,均能深悟强记。特别对于《伤寒论》《医宗金鉴》陈修园的医书二十四种,研究颇深,晚年仍背诵自如。他 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方,挽救危症颇多。对老年性 疾病的治疗,常取法于《薛氏医按》《景岳全书》,采用温补 之法缓图其功。对妇科病症他则取法于《万氏女科》《胎产心 法》等书。治杂病常依《张氏医通》《赤水玄珠》《济生拔萃》, 徐灵胎的医书十三种。治时症常宗《广温热论》《温病条辨》。 郄秋浦认为《伤寒论》是中医基础医学,同时又是临床应用医 学,其立法之妥善,变方之多端,不独为治伤寒之善本,并且 开杂证治疗变化之门。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不失为治疗万 病之大法,《伤寒论》中的方药,验之临床无不有效。正如陈 修园所谓:伤寒愈读愈有味,经方愈用愈神奇。
郄秋浦治病,首崇仲景学说,下遵历代各家流派,博采众 长,毫无偏见,集思广益,撷取精华,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 经方时方并用。他所治的病例多疑难杂症,欲获速效不易,但 由于他理论精通,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故都能把握病机,得 心应手。郄秋浦治学法于东垣,在学术思想上,突出人以胃气 为本,强调调整脏腑之间升清降浊的功能,以及把握阴阳五行 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临床上非常重视调理脾胃。内 伤杂病尤应重视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认为五脏无论何脏之虚关于胃者,必从胃治,不关于胃者,亦 当时时不忘胃气这个根本,使后天资生有源,中气斡旋得复, 顽疾总有转机。他强调治病求本,所以四君子汤、六君子汤、 平胃散、二陈汤、外台茯苓饮等方,用之最精,信手拈来,游 刃有余。郄秋浦强调:治病求本,就是要维护脾胃,遣方用药 务要冲和,药量宜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重则欲速不达, 否则只见其病,忽视根本,虽小病也难愈。
比如治风寒感冒时,喜用桂枝汤的原方原量,辄奏奇效。 他常讲:“用桂枝汤要注意两点,一是大枣十二枚,此为方中 之药,不要看做药引有无皆可,此常被医者所忽视。二是服药 后啜稀粥一碗,此粥为方中之使药,若只服药不用粥,其效减 半或功效全无。”再如对炙甘草汤的运用,认为方中以生地为 君药,用其原量一斤(汉制,约四十八克),炙甘草原量四两 (约十二克),清酒为方中之药,此方一定要按原方中酒水各 半同煎。郄秋浦用此方治疗心脏疾患甚验。《金匮》的风引汤 亦属他的常用方,治疗成人中风、小儿痫症,疗效显著。他常 言:“读书不能滑目而过,要细玩其味”。如陈修园三字经治 咳嗽的条文“兼郁火,小柴清,姜、细、味,一齐烹。”四句, 郄秋浦解释说,凡外感邪已解而咳嗽不除者,多为风寒,郁火 两者闭其胸膈,结而不散。依上法用小柴胡汤去人参加干姜、 细辛、五味子,随症加减不过几味,取效甚捷。此乃郄秋浦几 十年得手之方。郄秋浦在临床上善用《医宗金鉴》二十四味流 气饮,治疗肝硬化、单腹胀;四七汤加味治疗梅核气;分心气 饮治疗脘腹胀闷;丹参饮加味(丹参、檀香、砂仁、紫叩、木 香、元胡)治疗胃气痛;乌药顺气散治疗痹症;对产后外感、 产后风,喜用华佗愈风散(当归、黑芥穗),此方清神气,通 血脉,取效甚著。妇女小腹虚痛,常以当归生姜羊肉汤取效。 他曾自制验方,治疗疹后肾炎全身浮肿者。辨证为痧后余毒未 尽,留于下焦。
方药:黑丑6克、槟榔6克、木通6克、猪苓6克、泽泻6克、 大黄10克、黄连3克、生枝子3克、滑石10克、海金砂6克,水 煎服。此方几十年遇症用之无不显效。
治妇女闭、崩、不孕等症,则采用《金匮》大温经汤;治六经中风、肢体偏瘫,以小续命汤;对脑出血、神昏不语者, 以珠黄散、苏合香丸;治老年人小便癃闭,常以滋肾丸改作汤 服,辄取良效。他善以简易之方,治复杂之病。凡用前人有效 之方,自行加减极少,以不失其原方之意,常以原方原量而用 之,如治疗产后的生化汤,阴寒脱疽的阳和汤,咽炎用的养阴 清肺汤,脾虚气寒便血的黄土汤。郄秋浦谓:前人组方用药很 有法度,只要临床对症,就不必在药物剂量上乱行加减。并谆 谆告诫,且勿投大方、大量,更反对倡古方之名,而失原方之 意。
郄秋浦坐诊时,注重望诊。并谓望诊时要先观其目,“有 诸内,必形之于外”。目为五脏精华之所聚,人之神气全在于 目。谈到此时,常引用《孟子•离娄篇》“存乎人者,莫良于 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 眊焉,听其言观其眸子,人焉瘦哉。”他对文中的“恶”和“正” 字,解释为两种含义,用于治病,谓“恶”为病邪,“正”为 正气。真乃独到之见。
问诊时,偶然提出问题,洞中病情,要言不烦,正所谓夫 人不言,言必有中。正如《内经》所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郄秋浦尤其精于脉诊,切脉时定呼吸,慎容止,静心平辨, 会二十八脉于胸中,心领神会。尝谓:关于脉学,明于书未必 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只可 意会,难以言传,只有熟读脉学,反复临床实践体会,方可得 心应手,细致功夫,临机应变。根据望闻问切,熟练地捕捉主 证,在为病人诊察之际,治疗即已寓其中。
他在用药方面,注意分寸,灵活之中有法度,稳妥之下寓 变化。他说,一病有一病之特征,尤要辨药,才能药与症合, 丝丝入扣。他用药很简炼,贵精不贵多,通常六七味,少则二 三味,反对杂乱无章,甚则相互抵消。常言用药如用兵,精兵 良谋,则胜券在握。选药犹如奕棋,一着失策,则步步被动, 一着得当,则全局皆活,一药乱投,则病气不服,一方有一二 味不相干之药,即难见功,药虽一味,恰到好处则立见其效。
郄秋浦行医时,注重药材炮制,对药材的产地及真伪优劣, 亦有丰富的鉴别经验,从不用伪劣药品。历史上中医中药向来 是不分家的,诚如(清)蔡陆仙所云:夫卖药者,不知医,犹 之可也。乃行医者不知药,对药之是非真伪,全然不问,医者 与药不相谋,方即不误,而药之误多矣。医生必明药物制法, 临症时才能得心应手。他行医几十年,每日求诊者门庭若市。 每处一方十分慎重,字字正楷,清秀端庄。药物概写通用名。 生熟炮制,不令遗漏,先煎后下,一一注明。每开完一方,总 要细心查看,直到无误。其严谨的医家风格,对后学者启迪颇 深,也深为求诊者钦佩。
郄秋浦学问深而且博,医道严谨,对自己力求返博归约, 对后学者要求由浅入深,由简及繁。他要求后学者先从中医启 蒙教材四小经典开始学习,即《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 头歌诀》《濒湖脉学》,继而再读经典各书及诸家学说。这是 便于后学者及早入门,便于从随师临诊的角度出发而采取的由 浅入深的一种方法。他常对后学者言:“仲景之方只要认症准 确用之能立见其效”。经典著作要精读深思,各家学说要博览 兼收,知识书籍要勤读牢记,真正做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 实地把书读通弄懂,把书读活,为我所用。然而,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谁也不能一一皆读。他把《医宗金鉴》奉为圭皋。郄 秋浦行医直到晚年,临诊时许多经典原文及汤头歌诀仍能朗朗 在口,可见其启蒙阶段的功力之深。郄秋浦认为中医理论深奥, 涉及面很广,没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活到老学到老 的毅力和恒心,是不易掌握和领会的。他酷爱读书,凡诊务稍 闲,便手不离卷,直至晚年,毫不松懈。凡他读过的书,均在 重点段落,结合他的实践做了眉批、按语。勤、精、博是他一 生真实的写照。
郄秋浦医学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他的医学成就,与 他深厚的医理基础有关,但也大大得益于他多方面的学术修 养。他广泛涉猎各种文化典籍,精通经史,熟谙诸子百家,于 书画琴棋,金石篆刻,均有长时期耽好。对古玩文物亦颇有研 究。家中收藏经史子集等古籍亦颇多,可惜“文革”中被焚于 一旦。郄秋浦于医事烦忙之余,犹能以诗文书画,增广其学殖, 陶冶其情操,抒发其议论,开拓其胸襟。他的书法,以行书隶 书著称,功架稳健,端庄秀丽。他的丹青亦有相当修养,花卉、 山水均有奇趣,但流传不多。他喜欢吹箫,他吹奏的《苏武牧 羊》一曲,深沉悲壮。郄秋浦正是以诗词、金石书画来丰富知 识,调剂精神,特别是文学方面的修养,使他对医古文和《周 易》的理解、接受、提炼和真伪鉴别,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就。 常谓:医易同源,为医者,未识天道,焉知人理。他把《周易》 理论用于辨证施治中,他的文章构思成熟,布局恰当,用词熨 帖,下笔如有神,千言之作,一气呵成,很少返工大改。他讲 课态度谦和,讲解经典,博引众籍,多参以己见,理精而深, 意简而明。平时与人交谈,话语中充满哲理,其学识之渊博, 见地之精辟,深为同道所赞佩。
郄秋浦非常重视医德修养,时时以古代良医的高尚医德为 楷模。一生推崇“医乃仁术”。他性情恬谈,刚直不阿,诚实 待人,严以律己。郄秋浦为地方名医、名士,但总是虚怀若谷,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乐于取其长而增己见,从不存门户之见, 对同道从不诋毁,有一技之长,即尊重之。如有求教者,必热 情接待,共同切磋,从不保守,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的态度。在谈到治病经验时,用的哪个效方是出于某书、 某人,从不把古书或别人的验方化裁后说成是自己的。他常说: “我这一生,创新不多,多取法前人经验,靠的是准确认症, 选方中病。”郄秋浦一生诊务繁忙,治愈者无数,但从不谈个 人成绩。常说:“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他的许多 言行堪作典范。历几十年行医生涯,登门求治者达官显贵固然 不少,然穷苦农民居多。他总是一视同仁,精心予以诊治。如 遇重症危症,无论昼夜寒暑,他都有求必应。“七七”事变前, 民国昌乐县政府县长王金岳,派护兵叫郄秋浦出诊。当时候诊 病人多,当问知县长是一般咳嗽时,又专心为在座的病人看起 病来,直至诊完才随护兵出诊。县长等烦了,生气地说:“我 叫你快来,为何怠慢?”郄秋浦回答说:“我的天职是看病, 谁有病就给谁看,不分高低贵贱。那么多远道而来的病人等候 着,难道还得先来给你看病不成?”县长无以答对。因郄秋浦 乃地方名士,县长对他也无可奈何。对于贫苦病人,他不计报 酬,常常施诊赠药。遇疑难病或罕见之症,他总是细心观察, 周密思考,查阅文献,务求至当,故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医律愈细,疗效愈高。
郄秋浦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培养了诸多中医人才,开创 了一代医风。他整理汇集的《郄秋浦医案》《妇科验方》留存于世,不仅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还具有 珍贵的文献价值。
2011 年 4 月入选潍坊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性项目名录。